最近,一个名为 Bera 的代币引发了不小的争议,再次把早期投资者如何分配代币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。这让人想起我几年前投资的一个项目,当时也因为代币分配问题闹得沸沸扬扬,最后项目虽然没黄,但也元气大伤。
这 Bera 代币的争议核心,其实在于大家对代币分配比例的质疑。不少人觉得,早期投资者和内部人士拿到的代币太多了,这会严重影响代币的长期价格走势。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上市,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,小股东自然会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。 不止 Bera,Aptos、Sei Network 和 Starknet 等项目也面临类似的质疑,整个加密圈都在密切关注这事儿,看看这些代币分配机制到底会不会影响长远发展。
我和几个业内朋友聊过这事儿。Dragonfly 的一位合伙人就说,负面评价的多少,跟空投参与者和早期用户赚没赚钱直接相关。Bera 代币没达到很多人的预期,所以负面情绪就更强烈了。“要是这代币表现好点儿,”他说,“推特上的风向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。”
一些风投支持的代币表现确实不佳,这更让人担心它们的分配机制。很多交易员觉得,流通量低和完全摊薄估值(FDV)太高是主要问题。一个加密对冲基金的负责人就认为,高 FDV 通常是因为风险投资太多,估值被抬高了,毕竟基金得把从有限合伙人那里筹到的钱花出去。不过,他觉得随着风险投资放缓,这情况应该会好转,风投少了,对早期项目的估值也会重新调整。
但也有不同意见。有人认为,FDV 并不是评估加密项目估值的最佳指标,因为未来的发行并不确定,任何新增供应都可能稀释市值。而且,很多流动性提供者和基金会拿到代币后,一旦激励没了,可能就会抛售,增加抛售压力。
还有人说,FDV 是市场决定的,项目方控制不了,但他们可以控制初始供应量。他们举了个例子,说某个项目的流通率就比其他项目高。
不过,大家也承认,Web3 项目可以改进长期激励机制。比如,可以参考Web2公司给员工发股票期权的做法,用代币激励,这样才能更有可能创造持久价值。
有个项目叫 Hyperliquid,它推出的代币 HYPE 从去年十一月推出以来涨了 140%,口碑也很好。但这种模式很难复制。它的成功在于产品差异化很大,社区也很忠诚,而且自己筹集了数百万资金用于开发——这可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做到的。Hyperliquid 通过空投把 31% 的代币分配给了用户,增加了流通供应量。
但这种高流通供应量并不适用于所有项目,因为项目需要留一部分资金来支持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。即使是像以太坊,也只把 10% 的供应量分配给了团队和基金会,40% 留作生态系统增长和早期矿工奖励。
总的来说,虽然一些风投支持的代币在最初的炒作过后逐渐冷却,但有些却保持了长期价值。投资者认为,这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实际应用、市场需求和基本面。
最终,市场会决定一切,因为投资者会根据未来的预期来定价。“市场是短期投票机,也是长期称重机,”一位投资者说。“如果团队足够强大,他们就能建立一个有吸引力、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。” 而这,才是决定一个项目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