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于2024-10-23 阅读(0)
扫一扫,手机访问
最近这段时间手机市场好不热闹,各家都挤在一起推出新机,就这几天小米和魅族就分别发布 Redmi K70 系列和魅族 21 系列,后面一周我们还会见到一加、realme 和 iQOO 的新机。
但要说这场新机「竞速赛」有什么亮点,那可能就没办法绕开各家都在宣布的屏幕「亮度」了。
就在本周,小米刚宣布 Redmi K70/K70 Pro 搭载的「中国屏」峰值亮度达到了 4000nit,紧接着一加就宣布一加 12 系列搭载「东方屏」峰值亮度突破到了 4500nit,再随后 realme 也跳出来宣布自己的「无双屏」也达到了 4500nit。
4500nit 的东方屏,图/一加
卷,还是手机厂商会卷。
事实上,各家卷屏幕亮度也并非这周才开始的。从 iPhone 15 系列的 2000nit 峰值亮度开始,Pixel 8 系列、小米 14 系列以及 iQOO 12 系列都能看到屏幕亮度的突飞猛进。
还有一个插曲。虽然一加 12 系列还要等到下周才发布,但时至今日其实已经开了多场「发布会」,最早的一场可以追溯到 10 月下旬联合屏幕厂商京东方在重庆举办的「东方屏」发布会。
图/一加
在这块屏幕上,核心优势之一就是超高的屏幕亮度,一加宣称屏幕发光亮度远超 2600nit。但就在这场屏幕发布会的一天后,小米开始宣传小米 14 系列屏幕 3000nit 的峰值亮度,当时还被不少网友嘲讽。
第二天,图/微博@小米手机
不过一直还要等到这周,我们才知道一加「东方屏」确实是「远超」2600nit,但再怎么放飞想象力,我也没想到现在手机屏幕的亮度已经卷到了 4500nit。
屏幕亮度的提高并不意外,核心还是用户需求推动产品需求,再由产品需求倒逼供应链升级换代,但这其实无法解释手机屏幕亮度在厂商宣传口径中的「突飞猛进」。
皮裤套棉裤,必定有缘故。如果留意个别厂商的宣传海报和官网数据,就能发现,很多手机厂商吹的 4000nit、4500nit 峰值亮度,跟普通消费者理解的手机屏幕亮度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更甚者,屏幕峰值亮度与屏幕最高亮度也是两个概念,更高的亮度也不意味着更好的使用体验,这也是为什么手机厂商早就用上了超过 1000nit「亮度」的屏幕,还是有很多用户对手机屏幕的「亮度」并不满意。
首先,我们还是先要明白手机厂商将「屏幕亮度」做到 4000nit、4500nit 亮度的「关键条件」。
事实上,虽然小米和一加都没有提醒,但 realme 在宣传海报中明确指出了,4500nit 屏幕亮度实际是指「局部」峰值亮度。
「局部峰值亮度」,图/ realme
局部峰值亮度,顾名思义,其实就是在只点亮屏幕局部时的最高亮度,这也算是 OLED 屏幕时代的一个特点。
我们都知道,现如今除了少部分中低端机型,绝大部分手机都是采用 OLED 屏幕,而 OLED 屏幕的一大特征就是像素自发光,不需要 LCD 上有的背光层,意味着手机可以只点亮部分区域的像素。
同时在屏幕输入功率一定的情况下,这部分被点亮的像素能激发出更高的亮度,由此得到所谓的:
局部峰值亮度。
局部峰值亮度本身并没有问题,主要的应用方向是 HDR(高动态范围)显示,即在部分需要更亮的区域激发更高亮度,以实现「该亮的地方更亮」。
比如在这里,图/《龙之家族》
但现在的问题在于,很多厂商在刻意混淆「局部峰值亮度」和「全局峰值亮度」,直接用「峰值亮度」一概而论,误导消费者认为旗下手机的屏幕亮度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手机。
考虑到一加和 realme 毕竟还是一家集团公司下的不同品牌,也共享部分供应链,一加所谓的 4500nit 实质也应该是指局部峰值亮度。至于 Redmi K70,干脆在官网信息也没有指明这一点,反倒是小米 14 还有在注释中指出:
3000nit 峰值亮度的真正含义是「强光下播放 HDR 内容时,小窗口激发 3000nit 局部峰值亮度。」
小字内容,建议官网看,图/小米
其次,一加、realme 所谓的 4500nit 就比 Redmi 的 4000nit 亮度高吗?那也未必。
局部峰值亮度本质上是特殊模式下小窗口(屏幕的一小部分)被强光可能激发出的最高亮度,但「小窗口」的定义一直不存在统一的标准。
理论上窗口越小,更可能激发出更高的亮度,这就导致厂商不同手机给出的局部峰值亮度,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。所以也有人开玩笑,「1 个像素能达到 1000nit=屏幕最大亮度 1000nit」。
不过具体到日常使用,按照 Redmi K70/K70 Pro 屏幕独家供应商 TCL 华星的介绍,Redmi K70/K70 Pro 的手动最大亮度就只有 700nit。
手动调整亮度,图/苹果
所谓「手动最大亮度」,不难理解,其实就是我们日常在手机里手动调整亮度时能拉到的最大亮度,也基本决定了普通消费者对于手机屏幕亮度的「体感」。
但必须指出的是,手动最大亮度的「高低」并不直接意味着屏幕的好坏,因为这个数值更多时候是厂商基于各方面的因素而定下,比如:
- 用户日常需要多高的亮度?
- 到了多少亮度比较影响功耗和屏幕寿命?
- 屏幕本身的素质如何?
- ……
那到底什么才是手机屏幕真正的「最大亮度」?
不同于电视主要在室内使用,所以日常最大亮度需求普遍只在 300nit 左右(HDR 显示另说),手机很多时候需要在户外使用,有的时候甚至必须在大太阳下导航、看微信,自然也就需要更高的亮度。
这就需要牵引出手机屏幕亮度的另一个概念:户外峰值亮度,即在户外强光下屏幕能够激发的最大的亮度。
通常来说,当户外光线达到一定强度时,手机会自动感知并开启对应的「户外模式」,比如小米就是「阳光模式」,提供超出手动最大亮度的屏幕亮度。还有一些手机,可能会提供相应的功能开关,用户可以手动开启或关闭该模式。
基本上,户外峰值亮度就是手机屏幕的全局亮度上限。以 iPhone 15 为例,户外峰值亮度为 2000nit,就远远高于日常最大亮度的 1000nit;realme 也在近期的预热海报中指出,GT5 Pro 的全局最大亮度达到了 1600nit,手动最大亮度为 1000nit。
至少在亮度上,只比 iPhone 15 差一点,图/ realme
不过大部分国内厂商都不会告知消费者这一数据,更多还是在强调特定条件下的小窗口激发亮度,试图借此建立「屏幕亮度高、屏幕好」的市场认知。
说到底还是「营销先行」。
然而在 HDR 内容远未普及,普通用户根本不了解 HDR 内容的当下,坦白讲,厂商所谓的「峰值亮度」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,只能说价值很小。
相比之下,屏幕亮度之于手机亮度的真正价值,在于在合适的光线环境下给出合适的亮度,包括在户外等各种强光场景下保证屏幕显示的可看性,至少不用使劲聚焦才能看清内容。其中关键无非是两点:
一是通过传感器与自动亮度算法,实现精准甚至个性化的屏幕亮度调节;二是在不影响性能和寿命的情况下,尽可能地提高全局最大亮度。
所以对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,厂商拼命在卷的「峰值亮度」(实质是小窗口峰值亮度)其实没有任何参考价值,我们应该关注的反而是手机的自动亮度调节,手动最大亮度以及在户外强光下全局亮度。
可惜的是,太多人并不在乎用户的实际体验,他们甚至不愿意在官网用「灰色小字体」标出。
售后无忧
立即购买>office旗舰店
售后无忧
立即购买>office旗舰店
售后无忧
立即购买>office旗舰店
售后无忧
立即购买>office旗舰店